“国培计划(2011)”——安徽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工作总结

编辑:杨国丽 时间:2020-08-12 点击数: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1]2号)和《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实施“国部计划(2011)”——安徽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皖教秘师[2011]43号)等文件精神,在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安徽师范大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开展“国培”工作,确保整个培训工作紧张、有序、顺利开展,培训成效明显,深受学员的广泛赞誉与好评。现将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我校共成功申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学科骨干”、“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四个项目,21个班级、780名培训对象,涉及文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等十个学院,培训层次高、规模大。自2011年9月20日开始,“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学科骨干”等项目陆续开班,并顺利完成集中培训阶段的各项任务,进入到行动研究阶段。另外,还有“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1)”——安徽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项目495人也与2012年2月10日起相继开班。 

二、主要举措

(一)高度重视,落实“三个到位”

1.组织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王伦任组长、副校长王先俊和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何沛全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培计划(2011)”——安徽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安徽师范大学领导组,统筹指导全校的项目申报及实施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教学督导组、宣传组、顶岗实习指导组等专门工作机构。各承办学院也相应成立了具体项目的工作组。每个培训班级还配备了双班主任,负责班级教学与日常管理。从学校到学院、从领导组到工作组,形成了内部分工明确、职责边界明晰、网状的组织机构,实现了组织领导全覆盖,为“国培计划”的高质量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领导保障。

2.管理督导到位。教学管理方面强调“质量”。教学督导组根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从项目申报开始全程介入,通过指导撰写申报书,帮助学科组制定实施方案;通过随堂听课、参加座谈等方式了解培训状况;通过督导反馈等方式,指导各学科执行组不断优化教学和管理工作。督导组共听课20余节、参加座谈会10余次、集中开展专题交流和研讨5次、集中开展专题工作布置会议3次,有效保证了培训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勤行政管理方面强调“有序”、“人文”。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学员管理规定》、《考核管理办法》、《“影子学校”跟岗研修管理规定》等制度,既保证了培训工作运行顺畅,又尊重客观实际,体现人文关怀。

3.氛围营造到位。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专门成立了学校“国培计划(2011)”宣传工作组,学校宣传部长李忠任组长,负责国培工作的氛围营造、对外宣传等工作。建立“国培计划”专题网页,及时发布上级精神、更新培训动态、公布培训安排、发表学员心得;编印“国培计划”工作简报(小学数学班学员自发编写“国培”简报)80多期,在专题网页上及时公布;校园网首页上发布学校和学院“国培计划”工作的宣传报道,学院网也及时更新“国培”新闻;强化对外宣传,总结工作经验、提炼特色做法,扩大国培工作的影响力,人民网、省教育厅网页、《安徽青年报》、《安徽师大报》都有我校国培计划工作的报道。通过上述措施,营造全校师生关注“国培”、了解“国培”、支持“国培”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借鉴和学员间的相互学习。

(二)分段实施,抓好“三个工程”

1.训前“知心工程”。了解学员所想所需是培训工作的前提。通过2010年的培训工作,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学员需求信息。今年项目申报前,继续教育学院和各项目申报学院,就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开展了前期需求调研。成功申报后,相关单位又结合检查暑期社会实践、毕业生实习工作,组织力量赴各地开展针对性更强的需求调研,把国培需求调研与本科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如,文学院赴阜阳、宁国、滁州,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赴蚌埠、六安、宣城等地调研基础教育情况。各项目实施组根据学科学段特点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正式报到前,提供给学员,要求他们填写。报到前,班主任主动与每位参训学员取得联系,直接了解学员培训需求。培训中,通过召开座谈会、班会,深入学员宿舍,相聚于QQ群等,进一步了解需求信息。灵活多样的需求调研抓住一个“广”字,坚持尽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突出一个“深”字,坚持对调研的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落在一个“用”字,坚持把调研结果融入实施方案。

2.训中“贴心工程”。了解学员需求之后,我们千方百计满足这些需求。一是体现在培训工作中。授课专家根据班主任提供的经过整理后的问题清单,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解答学员提问。各项目工作组,形成《培训需求调研报告》,报学院项目实施领导组。院领导组根据学员需求,适度调整培训方案。例如,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在了解到初中数学班学员希望能够较好掌握几何画板课件制作技能后,增加了相关专题,并开放机房,让学员能够动手操作;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了解到学员希望锤炼实验基本功之后,增加了探究性实验课,让学员多次走进学院实验室,动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了解到学员希望能够走出教室进行野外实践后,组织学员赴芜湖市天门山大蒲生态园实地考察。二是体现在生活关心上。学校有关领导、专家,经常深入学员宿舍,看望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学员办理了校园卡,使他们可以通过此卡在校园内到食堂就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运动场进行体育锻炼。具体承办学院,有的还为班级购置了篮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有的学院组织开展了师生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友谊赛,有的组织学员参观王稼祥纪念馆、校史馆等活动,丰富学员课余生活。地理学科向每位学员赠送价值100元的中文期刊网下载卡,音乐学科向学员免费开放了学生琴房,数学学科向学员赠送了院庆纪念册,英语学科邀请学员参加学院迎新晚会。这些贴心的做法,丰富了学员的业余生活,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3.训后“凝心工程”。集中培训结束,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学校采取积极做法,将参训学员的心凝聚在“国培”的旗帜下。一是指导行动研修。学校为每位学员配备了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培训中建立的网络交流平台,督促和指导学员开展行动研修。二是跟踪回访问效。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受训学员回岗后的工作表现,继续指导他们发挥“种子”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他们在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上有所作为。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强化学员的“国培”意识,扩大培训效果。现在,很多参训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保持经常的联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成为促进基础教育的坚强集体。三是互动交流。我校从2009年就开始承担国培任务,通过两年的培训,已有一大批优秀学员遍布江淮大地,2011年国培期间,承办学院还请来09、10年的学员,让他们与新学员之间互动,畅谈国培计划对他们工作、学习带来的变化。

(三)突出重点,坚持“四个着力”

1.着力优化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整个培训工作的核心,直接决定培训工作的质效。为此,我们在课程模块的设计上,坚持做到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充分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一是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相结合。所有学科均设立了公共课程模块,主要内容是教育政策和法规、师德师风教育、教育学、课件制作、安全教育等。专业课程突出学科特点和学段差异。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除了分专题讲座之外,各学科组织学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技能的提升。三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把公共课模块中的师德师风教育和安全教育作为必选课程。同时要求,在专业课程中设立选修课程,体现个性化。

2.着力实现专家引领。充分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遴选优秀专家团队,组建了一支以学科知名专家、高校理论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四位一体”的培训教师队伍,其中一线专家达49.1%,省外专家达32.7%。一是学科知名专家注重前沿理念引领。邀请了全国知名音乐教育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教授,台湾著名音乐人、厦门大学客座教授林水永博士,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北京师大程晓堂教授,华中师大李家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段玉山教授,南京师大喻平教授,安徽工大魏先文教授等作专题讲座。专家们从理论与实践、课改现状和动态、课堂有效教学等方面分别展开,给学员带来了新知识、新理念和新启迪。二是高校理论专家注重理论知识讲授。邀请了浙江师大张维忠教授、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华东师大邹为诚教授、苏州大学母小勇教授、宁波大学邵光华教授等省外高校学科理论专家为学员讲授学科最新知识和发展动态,为学员增加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科理论水平。三是高校教育学科专家注重教研示范。为指导学员的教学研究工作,组建了一支以江家发教授、闫蒙钢教授、熊言林教授、郭要红教授、山东师大毕华林教授等一批省内外学科专家为代表的教育学科师资队伍,他们运用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分专题为学员讲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科教学方法的系统理论知识,并为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进行点评,受到学员好评。四是基础一线专家注重教学实践智慧训练。为提高学员教学技能,我们邀请了管建刚、马林、胡赵云、袁汉杰、周文涛、杨木华、傅继业、吴福雷、杜效明、徐子华、胡涛、王道宇、余洪礼、张祖庆、王文森、方小培、吴儒敏、余宝华等省内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级、省级特级教师和基础一线专家来校为学员讲学,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突出案例分析,解答了学员们的诸多困扰。

3.着力抓好顶岗实习。学校教务部门牵头,继续教育学院和各学院全力配合,从三方面共同做好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一是抓对接沟通。加强与地市教育局的联系,召开了“地市教育局、安徽师范大学‘国培计划(2011)’培训项目协调会”,来自芜湖、铜陵、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六个地市教育局的师训部门负责人以及学校教务处、相关学院负责同志面对面沟通信息、研讨工作、交流感情,做到了顶岗实习无缝对接,确保顶岗实习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很好效果。聘请教育局师训部门负责人担任“培训指导者-监督员”。有关部门、学院与教育局和顶岗学校保持经常联系,畅通信息渠道。二是抓动员培训。在相关学科的师范毕业生中,宣传“国培”政策,动员优秀师范毕业生踊跃报名,接受锻炼,接受检验。根据报名情况,组织选拔工作,确定顶岗生名单。通过微格教学,对顶岗生进行强化训练,确保顶岗实习质量。同时,实习指导老师、政治辅导员,还围绕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如何与农村中小学老师、同学相处,如何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三是抓质量监控。学校召开顶岗实习工作中期检查汇报会,会议在听取各单位汇报的基础上,对前期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布置,就有关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实行“零汇报”制度,顶岗生每天向指导老师报告顶岗情况。11月上中旬,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计学院、物电学院、化材学院、生科学院领导和老师赴顶岗学校,检查顶岗生工作,慰问顶岗生生活。四是抓总结研讨。学校将延续去年的做法,待实习生回校后,组织召开全校范围的顶岗实习工作总结研讨会,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改革。

4.着力做实跟岗研修。学校把“影子学校”跟岗研修作为实施置换项目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工程来抓。首先是加强基地建设。认真遴选了安徽师大附属小学,芜湖市育红小学、芜湖师范附小、芜湖市镜湖小学、芜湖市北塘小学、芜湖市三中、十一中、二十七中、二十九中等16所优质中小学作为“‘国培计划’参训教师实践基地”,发布了文件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其次,在跟岗研修中,“掌握好时间节点,把握住工作重点”。前期,注重谋划与对接。一是制定研修方案。学校与实践基地多次沟通,按照安徽省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员和实践基地实际,研制了实践研修方案,制定了“影子教师”实践研修成绩评估表,让“带教导师”定性定量为“影子教师”评定成绩。二是成立研修机构。实践基地确定了相关学科校领导或教导主任为组长的“带教导师组”。同时,以各实践基地为单位,划分了跟班实践研修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三是召开工作会议。进入影子学校实践研修前一周内,各学科和实践基地分别进行了动员和布置,同时还从“带教导师”和参训学员两个层面分别召开了业务培训会和工作布置会。为参训学员准备了实践研修记录本(听课本)。中期,注重监控与指导。一是抓好质量监控。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实践基地及时反馈和研修院校主动了解制度。学校通过实地考察、座谈和电话等方式,主动了解学员研修情况;实践基地每周向研修学校集中反馈一次信息,告知学校学员研修情况及下一周主要工作安排。二是抓好过程指导。实行院校专家和“带教导师”双导师制度。“带教导师”负责学员在实践基地期间研修各项任务的落实和指导。学校专家通过多种方式,跟踪指导学员研修。后期,注重总结与交流。学员从实践基地返校之后。各学科分别组织开展了实践研究阶段汇报交流会,各研修小组分别选派代表作交流发言,扩大研修成果。从研修的效果来看,除了较好地完成了“五带”和“五个一”的研修任务外,还在研修方式上实现了两点创新。其一,在得到实践基地同意后,开展不同实践基地研修小组间的互访活动,让学员更多地了解不同学校的特点和优长。其二,在争取实践基地的支持下,参训学员在“影子学校”上公开课,汇报了实践研修成果,展示了“国培”学员风采。

凸显特色,体现“五个突出”

1.突出“国培计划”宗旨。培训中,将“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国培”宗旨内化为工作理念,转化为工作实践。一是示范引领。通过“大牌”专家讲座的示范作用,引领学员思想和专业成长;通过提升学员综合素质,让他们回到工作岗位上,发挥“种子”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前一个目标在集中培训中已基本达到,后一个目标开始逐步实现。二是雪中送炭。对农村学校老师,能有机会出来培训,特别是这么高规格的培训,他们倍感珍惜,学校也根据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切实解决困惑学员的问题,切实提高学员教学技能,切实指导学员自我专业发展。同时,尊重学员个体差异,因材施训。三是促进改革。通过培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学员,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担负起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这一点在去年的受训学员中已经开始体现;通过培训,培训学校开始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进一步促进师范生培养的改革;通过跟岗研修,还让“实践基地”的中小学获得某些启示,从而促进他们的教学改革。正如芜湖市第十一中学校长姚进所说:“影子学校”实践研修这种做法好,既可开阔学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也促进了“影子学校”自身了解全省基础教育实际,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2.突出“三段四级”模式。从2009年“国培”试点开始,我校就首创了“三段四级”的培训模式,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三段”就是训前、训中、训后三个培训阶段。训前——调研培训需求。通过电话、座谈、会议、实地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了解培训需求,根据需求科学制订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训中——扎实开展培训。认真实施培训方案,同时通过召开学员座谈会、问卷调查、网上信息平台和设置建议信箱等多种方式听取学员意见,及时解决教学、管理和生活上实际问题。训后——支持专业发展。为每位学员配备导师,建立导师指导联系卡,保持与学员的密切联系,做好跟踪回访,了解学员培训成果的转化情况,对学员教学、科研提供后续支持。“四级”就是省教育厅、学校、学院、班级四个管理层级。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网状管理机构,实现了组织领导全覆盖。

3.突出学科学段特点。一是学科特点。在要求“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同时,提倡“特色活动有创新”,发挥学科优势,彰显学科特点。音乐学科组织学员参加每年一届的“艺术实践周”活动,学员可以欣赏并参与到精彩的教师器乐专场音乐会、学生综合专场音乐会、学生器乐专场音乐会、二胡专场音乐会等;美术学科组织学员参观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研究生画室、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生物学科组织学员参观校标本馆。二是学段特点。同一学科内部不同学段的培训,我们在课程设计上有所区分。如小学更加注重技能传授和提升;初中更加突出理论支撑和经验总结。数学学科还尝试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专题研讨会,取得较好效果。三是类型特点。15天的短期集中培训,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3个月的置换培训,强调系统性和全面性。另外,同样是置换培训,“学科带头人”项目比“教学能手”项目的要求更高。

4.突出地域文化熏陶。在培训内容上,强调区域文化和安徽地方文化的传授和教育,如音乐班开设的《安徽地方歌舞专题》、《安徽地方民歌专题》、《安徽地方戏曲专题》;地理班开设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物理班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生物班开设了安徽生物物种鉴别的实践课等;美术班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储金霞开展《芜湖铁画工艺》专题讲座,组织学员参观考察芜湖工艺美术厂、徽州博物馆让学员懂得如何利用徽派美术资源来充实课堂,拓展教学空间,把美术教育改革同发扬传统艺术、保持地域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地域文化素材进行培训,让学员们感到亲切、实用。

5.突出学员互动参与。一是专题报告与座谈研讨相结合。每一场专题报告之后,专家们都会为学员留出一定的时间,与学员互动,回答学员提问。物理学科与芜湖教科所联合举办了“义务教育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参与式研究和讨论”会议,来自芜湖多所中学的一线骨干教师和高校专家针对学员们共同关心的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等问题与学员们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效果良好。二是观摩教学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组织学员走进师大附属小学、芜湖师范附小、芜湖三中、芜湖十一中、芜湖二十七中等学校,进行课堂观摩,之后开展热烈的评课议课活动,交流观摩感受。三是理论讲授与实践提升相结合。美术学科开展说课大赛、地理学科开展现场模拟课、数学学科开展学员间汇报交流、生物学科开展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参与积极性,取得了较好效果。四是课堂讲授与课后交流相结合。建立起了课后交流平台,专家、班主任和学员在这个平台上研讨问题、交流感情、互通信息,畅谈心得。这些课后交流对第一课堂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三、培训成效

集中培训时间虽短,但学员珍惜机会,勤奋刻苦,学习状态很好,成效显著。

(一)达到预期效果,学员满意度高

本次集中培训结束后,我们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教学效果等各项指标“满意”度均在90%以上。从收集的上千篇教研论文、教学设计和心得体会材料看,不少感想、论文很有特色,对培训工作进行了生动的写真,高度评价,十分感人。此外,部分学员还通过个人博客、QQ群、报刊和专场报告等形式充分肯定了培训效果。数学置换班汪淑珍感言,“悄悄地,离别的日子在慢慢向我们走来,挥挥手,我们难说再见,拂去的,只是那一分伤感。难忘芜湖,难忘师大。我们的心永远相连,难忘师大,难忘小数班,播下的种子,将伴随我们洒向更广阔的森林草原、田野山川”。

(二)加强师德教育,强化了“种子”意识

邀请了中国“敬业奉献好人”、我校教师路丙辉副教授作《语文的道德使命——做一个温暖的教师》的师德报告;邀请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旭东作《关于师德建设的几点认识》的专题报告;平时的培训中,加强师德教育,强化“国培”意识。这些做法,增强了学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小学语文置换班学员洪敏感慨,“做教师是幸福的,做温暖的教师尤其幸福。因为只要你温暖着孩子的心灵,你就会收获更多孩子对你的爱”。英语短训班董伟伟写道,“十几天的学习,令我感动的专家、老师、同学太多,我无法一一表达,就让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示吧!我想,我带来的是半桶水,带走的将是一桶金!”。

(三)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员教育教学水平

学员普遍反映,本次培训,不但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学科前沿,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地理短训班学员王昆仑说,“今天下午在芜湖27中观听了黄玮老师的《多变的天气》一课,受益匪浅。黄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清晰,目标定位合理,符合学生的客观认知……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整课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数学置换班学员李柯在总结时说,“ 回首走过的路,我们一起聆听专家导师的精彩授课,那一节节生动的教学讲座,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们疑惑顿解,茅塞顿开。听课之后的座谈,更是我们交流互动、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舞台。专家老师的敬业精神令我们终生难忘;精准技艺令我们获益匪浅;人格魅力令我们受益终生。我们工作着,忙碌着,辛苦着,快乐着,我们的心里是充实的,甜蜜的,幸福的”。

(四)开拓视野,增强了学员持续发展能力

培训的过程,也是学员们对自己进行反思的过程。学员普遍反映,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更加明确了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进一步掌握了新课改实施要领。正如英语班学员王娅在心得中所写:“课程研修中,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我感受着新思潮、新理念的激荡,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我分享到了收获的喜悦,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受益匪浅”。

(五)锻炼顶岗生从教技能,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师范生顶岗实习是“国培”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重要环节,也是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改革的新的尝试。实践证明,这是对师范生基本技能的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过程,为他们以后任教储备了“电能”。我校顶岗学生在顶岗过程中表现出色,赢得了顶岗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充分肯定。根据去年经验,学校对师范生教育实习进行改革,出台了顶岗实习有关规定,调整了教学安排。学校还将开展顶岗实习总结会,听取顶岗生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改革打下基础。

(六)充实国培资源库,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

这次培训,我校承继去年的做法,依然注重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专家报告和教学案例数字音像资料的留存,对知名专家专题讲座和开展的重要活动实行全程录像。培训结束后,及时整理汇编了所有学科的培训资料。同时,购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专题培训”等资料,更加丰富了“国培”课程资源库。经过2009年试点和2010年全面实施,我们在训前调研、制订方案;训中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落实方案;训后巩固延伸培训成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进一步完善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费使用情况

经费使用管理方面强调“规范”。专门印发了《“国培计划(2011)”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统一管理,支出结构合理,做到专款专用。

五、下一阶段主要工作和意见建议

(一)下一阶段主要工作

1.完成“幼儿教师”等国培项目的集中培训工作;

2.抓好所有项目的行动研修工作,做好学员跟踪回访工作;

3.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国培”项目校内评估和总结交流;

4.针对顶岗实习学生存在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5.汇编“国培计划(2011)”有关材料。

(二)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序顺畅的联动机制。加强教育厅主管部门、培训院校、地市教育局、参训学员所在学校之间的协调,明晰工作职责、搭建沟通平台、完善工作机制。

2.进一步选派好骨干教师参加培训。认真遴选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提升教师参训率,并给参训教师更多的支持,使他们能够走得出、稳得住。

3.进一步总结经验提升培训实效。总结培训经验,完善规划方案、优化设置、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不断落实好“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国培”宗旨。

4.进一步扎实地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可以为参训老师解决后顾之忧,也可为在校学生实习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以后将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

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台、网络、手机等多种渠道,宣传“国培计划”.


  


安徽师范大学  |  继续教育学院  |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地      址: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     话:0553-3869030





继续教育学院
微 信 公 众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