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做客国培课堂 漫谈文化经典

编辑:鲁晓南 时间:2020-08-12 点击数:

11月18日上午,我校著名校友、文化学者、作家鲍朋山做客赭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为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集中培训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及高中语文教研员班学员带来一场关于“文化经典与基础教育”的精彩讲座。

文化经典可以让人寄托心灵

“西方社会的人有宗教信仰,他们的精神生活除了学校和社会生活之外,还有宗教教育和宗教生活,而中国人缺失。”鲍朋山认为,西方人一辈子都会读圣经,不是为了高考和工作,而是里面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人的精神可以依托。中国人虽然没有全民族的宗教信仰,但文化经典起到了类似于西方宗教教育的作用,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西方人有圣经,我们心里至少也要装着一本“正经”,这“正经”就是《论语》,就是“四书五经”等文化经典。“子贡向孔子求一字,可以终身行之。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这个“恕”字,经过了2000多年的考验,没有别的字能替代,也成为当今世界各民族、各国之间政经文化交流的行为准则。”

教育应该唤醒人的情怀

“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化,能把一个乡下农民变得像英国绅士一样有风度有教养。即使是现在,越是偏远的乡村,礼仪反而越存在。”在鲍朋山看来,自孔子时代开始,中国人在礼仪方面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孔子提倡的“兴、观、群、怨”四字,包含了教育的全部使命,即让人有情怀,有洞察力,有独立批判精神,热爱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批判社会。这四个字,实际上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素质不是技能的多寡和知识的相加,会弹钢琴的人未必比不会的人素质高。而如今,我们对素质一词全盘误读,以为技能和知识就是素质本身,所以学生的负担增加了,而他们自我成长的生命力没有被唤醒,“一个有情怀的人可以走得很远,没有情怀的人只会整天想着找工作挣钱买房买车。”

在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中,鲍朋山侃侃而谈,纵论古今中外,为到场的百余名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学课,赢得了台下学员的阵阵掌声。据悉,鲍朋山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电视大学教授,博士。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等栏目主讲嘉宾。主要著述有《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鲍朋山新说水浒》、《孔子传》、《论语新读》、《寂寞圣贤》等,作品入选人教社全国高中语文统编教材。

(文学院高中语文国培班通讯组供稿)


  


安徽师范大学  |  继续教育学院  |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地      址: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     话:0553-3869030





继续教育学院
微 信 公 众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