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4)”——安徽师范大学培训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编辑:杨国丽 时间:2020-08-12 点击数: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4]1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和《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组织实施安徽省“国培计划(2014)”项目的通知》(皖教师[2014]8号)等文件精神,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帮助下,安徽师范大学在2009年试点和2010、2011、2012、2013年正式实施的基础上,2014年继续推进“国培计划”培训项目改革,抓常规、固经验、凝特色、创品牌、可持续,确保培训工作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高显示度成果、高满意度评价。现将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基本概况

2014年,我校共成功申报并获批安徽省“国培计划(2014)”--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短期集中培训等二个大项目类别,19个学科(段)或领域1280人培训任务。项目自8月10日开始至12月31日结束,顺利完成集中培训阶段的各项任务。共计培训学员967人,集中培训阶段,参训学员合格率为99.6%,平均满意率为96%。

二、项目组织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以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

根据转岗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1.多范围调研培训需求。项目申报前,我们对2010—2013年的培训进行总体回顾,调研学员需求的共性和变化趋势。成功申报后,我们又结合回访参训学员、检查暑期社会实践、毕业生实习等工作,组织力量赴各地开展针对性更强的需求调研。如,文学院赴合肥、安庆,数计学院赴六安、宣城等地调研基础教育和参训学员情况。

2.多方式调研培训需求。各项目组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开展前期需求调研,根据学科学段特点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在正式报到前,提供给学员,要求他们填写。报到前,班主任主动与每位参训学员取得联系,直接了解培训对象的所需所求。培训中,通过召开座谈会、班会,深入学员宿舍,相聚于QQ群、“国培计划”校园公共交流平台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需求信息。

3.全过程运用培训需求。首席专家带领专家团队汇总调查所得来的大量学员需求信息,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基础教育发展形势、规律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调研的最终结果落在一个“用”字,我们坚持把调研结果获得的培训需求融入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二)提升实践性课程比重,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

课程设计是整个培训工作的核心,直接决定培训工作的质效。为此,我们在课程模块的设计上,坚持质量为本、能力为重、实践导向,做到“围绕一个主题,体现三个维度,实现四个结合”。实践性课程占教师培训课程的60%以上。授课专家团队中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占50%以上。

“一个主题”指的是根据学科、学段和参训学员的特点与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并根据培训目标确定合适的培训主题,围绕培训主题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

“三个维度”指的是根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来设计培训的课程领域及课程模块,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三个维度的全面协调提升。

“四个结合”,一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主要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专业课程突出学科特点和学段差异,专业课程模块主要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特点和个性差异问题。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三是理论引领与影子学校实践相结合。无论是长期的置换培训,还是短期的集中培训项目,在安排专家理论引领或者经验介绍的以外,均要安排1/3左右的学时到我校国培计划实践基地学校(即学员研修的影子学校)进行影子学校实践研修活动,不仅让学员在听中“头脑风暴”,更要在观察、交流、行动中“切身体悟”。四是集中研习课程与行动研修课程相结合。在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方面,集中讲授、学习的课程主要侧重理念、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许多课程都是留有教师个体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在职行动研修,这样就能把学到的教育理论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更是能够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智慧。

(三)坚持能力为重改进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

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改革传统讲授方式,采用观摩名师示范课、教学案例分析、教学问题研讨、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和“名师工作室”、“影子学校实践研修”等形式,落实参与式培训、情境式培训和体验式培训,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

以课例分析促进学员对教学问题的准确把脉。通过分析课例,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锻炼学员的评课技巧。学员听课后分组讨论,而后进行集体评课,找出授课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锻炼教师培训能力的目的。该模式的核心是锻炼教师的评课技巧,专家在活动中主要是引导大家进行讨论,找准问题的症结,进行问题破解。

以学员对话促进学员对教学问题的深度思考。通过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员对话主要包括3项主要内容,一是学员在专家老师的引领下相互交流各自教学经验和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专家从学员的相互交流中找出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而组织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学员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新课标中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由专家先提出若干个问题或困惑,让学员分组讨论,然后共同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学员再进一步深入提出问题,学员进一步共同交流,气氛热烈,效果很好;三是一线教研员与教师的对话,研讨教研员与教师的合作问题,充分探讨教学与教研之间的关系,在专家组织下,教研员和教师对如何合作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充分交流,找出教研如何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节能等,突出教研的重要性等。

以教学案例实训促进学员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学员每个人设计一份主题教学案例,小组讨论,推选出最佳教案,各个小组再集体讨论,在培训结束前全班展示,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全班研讨,并组成由专家为团长的评议团,对案例进行评议。评选出最佳案例和待改进案例共学员进一步探讨。

以观课议课促进学员教学能力的提升。观课议课主要有2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听取优秀专家教师的公开课,课后进行交流讨论;第二部分是再选定一些学员关于该公开课的教学,然后再让学员进行交流互动,对比优秀专家教师的公开课,通过对比研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

(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建立动态、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

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经培训学员测评,一些评价不高的专家调出培训专家库,评价高的专家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还有一些培训学员推荐的优秀专家,采取有效措施补充进入培训专家库。

充分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遴选优秀专家团队,组建一支以学科知名专家、高校理论专家、教育学科专家、基础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成“四位一体”的培训教师队伍,其中一线优秀教师达55%以上,省外专家达35%以上。

一是学科知名专家注重理念引领。邀请了著名美术教育家、华东师大钱初熹教授,教育部中小学美术课标组专家、上海师大王大根教授,全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理论家、南京市小语教研员芮琼老师,苏派代表人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及唐文国、江和平,芮琼,“学长式教学创始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胡明道等名家为学员带来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是高校理论专家注重理论知识讲授。邀请了华中师大李家清教授,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李月琴教授、夏志芳教授,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惠中教授、吴忠豪教授,南京师大喻平教授、李艺教授、谢树平教授、沈书生教授、张舒予教授,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首都师大赵亚夫教授,民盟中央委员、安徽师大孙国正教授等高校理论专家讲授学科最新知识和发展动态。

三是高校教育学科专家注重教研示范。为指导学员的教学研究工作,组建了一支以江家发、阮成武、倪三好、郭要红教授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学科专家为代表的教育学科师资队伍,他们运用多年研究成果,分专题为学员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受到学员好评。

四是基础一线优秀教师注重教学实践智慧训练。为提高学员教学技能,我们邀请了邀请吴福雷、吴儒敏、周玲、王和欣、方其桂、余洪礼、杨健、唐晓莉、王勇、江和平、骆正位、张娟、李维众、丁学武、张涓、许祖祥、俞宏胜、王为民、鲁玉莲、李丽、袁玉婷、陈长安等省内外具有丰富经验、较大影响的国家级、省级特级教师和基础一线专家来校为学员带来众多经典案例,解答了学员们的诸多困扰。

(五)规范培训管理,为教师获得高质量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1.组织领导全覆盖。在省教育厅领导下,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组,统筹指导全校的项目申报及实施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教学督导组、宣传组、顶岗实习工作指导组等专门工作机构。各承办学院也相应成立了具体项目的领导组和工作机构。培训班还实行“双班主任制”,两人分别担任教学管理班主任和后勤管理班主任。从学校到学院、从领导组到工作组,形成了内部分工明确、职责边界明晰工作领导和组织机构网格,为“国培计划”的高质量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2.监督管理全过程。教学管理强调质量。专家督导组根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从项目申报开始全程介入,通过指导撰写申报书,帮助学科组制定实施方案;通过随堂听课、参加座谈等方式,了解培训状况;通过督导反馈等方式,指导各学科执行组不断优化工作。据统计,全年督导组共听课20余节、参加学员座谈会10余次、集中开展专题交流和研讨4次、集中开展专题工作布置会议5次,有效保证了培训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后勤行政管理强调“有序”、“人文”。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了《优秀学员评选办法》、《考核管理办法》、《“影子学校”跟岗研修管理规定》等制度,既保证了培训工作运行顺畅,又体现人文关怀。经费管理强调“规范”。印发《“国培计划(2014)”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统一管理,合理支出。

3.氛围营造全方位。沿续2013年的做法,专门成立了宣传工作组,负责氛围营造、对外宣传等工作。建设并维护“国培计划”专题网页及“国培计划”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发布上级精神、更新培训动态、公布培训安排、发表学员心得;编印工作简报近百期,并在专题网页上及时公布;通过校外媒体扩大影响力,安徽省教育厅网、教育部网、新华网等网站都报道了我校“国培计划”的实施工作。通过上述措施,在全校上下营造大家关注“国培计划”、了解“国培计划”、支持“国培计划”的良好氛围。

4.主动对接,强化监控,抓好顶岗实习。学校教务部门牵头,继续教育学院和各学院全力配合,从三方面共同抓好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

一是抓对接沟通。加强与地市教育局的联系,召开“地市教育局、安徽师范大学‘国培计划(2014)’顶岗实习工作协调会”,来自芜湖、铜陵、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六安、滁州和广德县九个地市教育局的有关人员,以及学校教务处、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同志面对面沟通信息、研讨工作、交流感情,取得很好效果。聘请教育局师训部门负责人担任“培训指导者-监督员”。有关部门、学院与教育局和顶岗学校保持常态联系,畅通信息渠道。

二是抓动员培训。在相关学科的师范类毕业生中,宣传“国培计划”政策,动员优秀师范生踊跃报名。根据报名情况,选拔优秀师范生顶岗。通过微格教学,对顶岗生进行强化训练,确保人人过关。实习指导老师、政治辅导员围绕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如何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同学相处,如何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

三是抓质量监控。召开顶岗实习工作检查汇报会,在听取各单位汇报的基础上,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以后的教学、师范生从教技能的培养工作进行了布置,就有关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实行“零汇报”制度,顶岗生每天向指导老师报告顶岗情况。文学院、教科院、数计学院、外国语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多次赴顶岗学校,检查顶岗生工作,慰问顶岗生。

(六)丰富、完善网络学习平台,推动教师终身学习

积极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安徽师范大学已建有国培计划专题网站:http://cce.ahnu.edu.cn,设有学科简介、资源中心、课后练习、网上论坛、在线答疑等模块。学员通过此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师生课后互动答疑。

学校已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北京继教网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国培计划”项目合作意向书,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已经根据约定为我校2014年国培项目提供优质的网络研修服务。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络研修平台于2012年开始建设并支撑了2013年的国培示范性项目平台和各省的研修项目,平台采用先进的WEB开发技术和网络架构建设,从用户体验上和功能性能各方面都有充分考虑。

平台在网络及硬件上采用主流的网络组网技术及安全防卫技术,最外端使用两台主流Juniper SRX 550防火墙过滤与防护生产线业务系统,两台H3C S5500-28C-EI千M可扩展交换机做为整个网络的核心,两台负载均衡Array apv 3520以旁路的方式部署在生产线内部网络中,承担着用户的请求分发和业务分流。以上核心设备都有效避免了单点失效。同时WEB端和DB端服务器都可横向扩展,主从备份,并且避免了单点故障,可支持千万级的培训用户使用平台。

平台功能包括了用户体系管理,研修活动管理和组织,以及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助,还包括了研修资源的管理和展示,分层级、分学科、分学段组织活动

AB(]$%MXMXH{`NO410(WR`D

图表解读:

1.研修社区培训过程解决三项基本任务:一是学员掌握关于研修社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进入社区研修做好准备。二是形成基本组织,完成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工作坊和个人网络空间的建设。三是明确组织职能,即网络研修社区重在区域教育发展、幼儿园发展和教师发展;工作坊重在确定共同研修主题、建立工作坊工作机制、呈现研究过程和研究效果;个人空间提供课程资源、研究过程工具和信息资料、交流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通过培训,体现三个方面的成果:建立分层实施研修的空间;提高网络园本对接研修的意识和能力;确立训后研修主题,体现持续学习行为。

2.训后跟进指导:建立专家进入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工作坊和个人空间的工作机制;定期进行进入后发现的“问题综述”;选择应及时解决的问题;确定对问题解决的专家;落实专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网上指导、集体函授、现场指导、提供资料等);继教网项目组跟进指导,明确指导效果标准并进行备案。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特色

安徽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在继承发扬以往“五个突出”(即突出学科学段特点,培训内容模块化;突出专家团队建设,培训师资立体化;突出学员互动参与,培训方式多元化;突出三段四级模式,培训过程一体化;突出地域文化熏陶,培训资源乡土化;突出以人为本,培训服务人性化)的基础上,2014年特别重视采取“名师工作室”培训模式、“影子学校”实践研修模式和异地联合培训模式,进一步提高“国培计划”的培训质量。

(一)名师工作室培训模式

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已经成立中小学继续教育“名师工作室”五个,即名校长工作室、名幼儿园园长(教师)工作室、名师(英语)工作室、名师(数学)工作室、名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由首席名师、若干名师、名师培养候选人组成。其中,首席名师由安徽师范大学相关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名师由安徽师范大学相关学科领域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中小学相关学科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其中一线教师不少于1/3),名师培养候选人由安徽师范大学相关学科推荐具有良好潜质并热心从事继续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担任。

参训教师进校报到一周内,将根据各自的任教学科,选择进入1个“名师工作室”开展研修,通过学科平台、课例研究、教研沙龙、名师会诊等形式,促使参训教师能够博采众长、自成一家。集中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依然定期不定期地参加名师工作室相关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参训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的主要研修内容:

1.教学引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通过课堂诊断、问题研究、专题讲座等活动,引领学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参训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2.课题研究:以首席名师与名师的教育教学特色与专长为基础,工作周期内以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智慧为依托,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或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特别关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3.辐射带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追求对外辐射,强调工作室以研讨会、报告会、公开教学、专题讲座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4.资源共享:名师工作室要建立自己的特色网站或专题网页,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重点突出与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互动交流。

参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结束后,每个学期至少现场参加一次所在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并力争成为名师工作室兼职名师,承担指导优秀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

参训教师在进入名师工作室研修期间,在首席名师及其他名师的指导下,应努力完成以下研修任务: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3-5年);每学期分别在校内校外开一节课,做一个专题讲座或论坛;两年内承担一项课题研究,每年至少有1篇论文发表或获县级以上论文奖励;定期上传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教学故事等教育教学实践材料至名师工作室专题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参训教师整个培训结束后,应能在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发挥示范、辐射与引领作用。

(二)影子学校实践研修模式

1.“影子学校”实践环节研修要求

实行“双导师制”和“双管理制”。“影子学校”的“带教导师”及学院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跟班实践研修的业务指导。“影子学校”和学院共同负责“影子教师”的管理工作。

以“2计(记)4单”为抓手。学院指导教师指导学员制定个人的“影子教师”实践研修计划和影子教师实践记录表;指导学员完成影子需求调研单,以便了解学员基本情况、培训需求、意见建议等;在首席专家引领下指导学员完成基地研修观察单;帮助学员完成反思提高——总结提升改进单。

每位“影子教师”在实践研修阶段要积极与“影子学校”及“带教导师”沟通,参加“影子学校”有关集体教学、教研活动,全面完成实践研修任务。

“影子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应提前请“带教导师”批改审阅,通过后方能正式使用。

实践研修结束一周内,培训学员要完成实践研修总结并形成报告,将实践研修阶段完成的听课记录、活动方案、实践总结和“带教导师”成绩评估表交学院指导组存档。

2.“影子学校”实践研修任务

“带课”研修做到“四个一”:平均每天至少观摩一次教学活动、平均每周至少组织一次集体教学活动(包括上一次公开课)、平均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平均每周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分析)。

“带研”研修做到“四参加”:参加集体备课、参加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参加校本研修(园本研修)、参加课题研究。

“带学”研修完成“四个‘贴’”任务:发问题帖(提交教学和教研问题)、发研讨帖(发布聚焦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研讨话题)、发反思贴(发布教学反思和研修文章)、发交流帖(回复同伴问题贴)。

“带资”研修能够“四主动”:主动汇报培训心得、主动分享专家资源、主动搜集校本(园本)资源、主动上传校本(园本)资源。

3.“影子学校”主要工作

“影子学校”成立“影子教师”实践研修指导小组,全面安排和管理参加实践研修阶段的“影子教师”的教学及教研工作。

“影子学校”指派“带教导师”负责“影子教师”实践研修阶段的教学活动及教研活动,指导其集体教学活动,检查其观摩记录、教学反思,安排“影子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园本教研等活动。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与创新,安徽师范大学“国培计划”之“影子学校”实践研修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五步一体的学习实践。

五步一体的学习实践。即观、听、问、议、思五个互为联系、循环一体的学习实践环节。

观:要求观人、观现场、观环境。即观察“影子学校”的学生、教师、领导和家长;观察“影子学校”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设施使用情况、校内外活动精神状况;观察“影子学校”的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

听:即要求每天至少听一节课,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校级办公会议或一次教研组教研会议,通过听课、座谈、会议等途径了解“影子学校”的日常教学与管理。

问:即询问“影子学校”历史状况、现在发展情况、未来发展定位,询问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对“影子学校”的评价等,全方位了解“影子学校”。

议:即与“影子学校”领导、教师交流研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困惑或想法等,在交流研讨中加深对“影子学校”的了解和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思:即思考“影子学校”的教育理念、领导方案、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关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与自己任职学校进行比较研究,开展个案反思,求同存异,找差距、找不足,思考学校及个人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案。

通过“影子学校”实践研修模式,参训教师走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鲜活现场,既身临其境全程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和课堂教学,又置身场外理性思考学校管理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既开阔了视野,见识了不同风格的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又丰富了学校教育教学阅历,积淀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个人思考。真正实现了以“影子学校”实践研修促学习、以“影子学校”实践研修促交流、以“影子学校”实践研修促提升的目的。

(三)开展异地联合培训模式

2014年开始,学校在总结、继承以往良好培训经验与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培训新思路,创新培训新模式。为了实现培训质量最大化,学校尝试与其他高校合作联合开展“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2014年,学校将安徽省中小学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初中生物、小学美术、中学美术三个培训项目作为开展异地联合培训模式的试点项目。安排初中生物44人,小学美术35,初中美术36人赴浙江师范大学进行为期12天的异地培训。试点结果表明学员的收获和满意度又进一步提高。学校将会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拟于2015年进一步扩大试点项目和联合培训高校。

四、项目实施的主要成效

中央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一)示范引领:让教师培训全面开花多方结果

1.种子教师的示范引领

一批批“种子教师”在“国培”的滋养下成长起来,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在自己的岗位上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正在成为改善和提升中国教育的“正能量”。根据追踪调研、访谈相关学校领导、教师,他们反映: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发挥“种子教师”的骨干示范作用,在各自学校或者学区,能够主动地承担起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更加可喜的是,很多“种子教师”将培训中参与的“名师工作坊”、“观摩教学”、“情境式教学”、“影子教师”、“行动研究”等一些普通教师喜闻乐见、卓有成效的培训方式带到了学校,给学校教师的校本研修送来了新鲜的元素,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教师参训、研修的积极性。

此外,借力“国培计划”,我们也看到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正在走向基层,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正在成为全国各地教师的“精神大餐”。这些专家团队也是“国培计划”孕育出的一批特殊的“种子教师”,他们走出了狭窄的书斋和“象牙塔”,深入到广泛而又生动的基础教育一线,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检验、修正理论,他们在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同时,也在肥沃的基础教育实践土壤中汲取鲜活的营养。他们同参加“国培计划”的“种子教师”一起,为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实践播下了“燎原的火种”,推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2.培训管理与培训模式的示范引领

“国培计划”对提升各地教师培训的总体质量,推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开展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国培计划”无论是从培训目标的确立、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资源的开发、培训团队的组成,还是培训模式的创新、培训方式的灵活、培训管理的高效、培训后的跟踪服务等都开创了我国教师培训的新起点。这些教师培训管理与培训模式无疑给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了示范作用,也引领了教师培训的新理念、新趋势。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我校对连续五届“国培计划”学员满意度测评结果统计显示,在涉及学员对项目的整体满意度、项目满足学员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研修(培训)课程和活动安排、研修(培训)资源、研修(培训)方式方法选择、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教学设施与条件、住宿条件与服务质量、用餐与服务质量、项目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研修(培训)成果与收获等12项评价指标中,学员给出的满意度(含满意、非常满意度)均在95%以上,特别是在学员对项目的整体满意度、项目满足学员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成果与收获等核心评价指标上的满意度几乎是100%。

近两年,安徽省的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慕名前往安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学校商谈教师培训事宜,并特别要求依据“国培计划”的“菜单”加以适当修改,来为该地方教师实施委托定向式培训。此外,安徽省多个地市、县(区)的教师进修学校领导来到安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或者邀请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到所在学校,开展“国培计划”经验交流,共享优质培训资源,推广“国培”模式。

3.培训主讲教师的示范引领

“国培计划”主讲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长期从事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一是长期从事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学或研究的优秀教师或教研员。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的优秀教师,他们在给参训教师上课带来知识、技能和教育思想的同时,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参训教师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示范课。“国培计划”主讲教师对待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媒体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过程的引导与驾驭、教学风格的展现等,无不在“侵染”着参训教师。这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引领。

(二)雪中送炭:让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1.送去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

近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在多方力量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许多重要转型,每一次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转型,起先导作用的总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教育理念之于教师的重要性好比灵魂之于人的重要性,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了教师行动的高度。“国培计划”的实施,给一线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送去了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最新动态,送去了教育新理念、新视野、新观点,这些对处于教育改革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而言无疑就是一场教育改革的“及时雨”。

2.送去了教师发展的精神食粮

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长期以来是高层次、高规格培训难以关照的地方,这次“国培计划”特别开设“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并强调“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这样就让国家级的培训特别关照到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给那些地区的老师送去了难得的“精神食粮”。绝大多数老师是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外出参加培训,更不用说是国家级的高层次、高规格的培训了。许多幼儿园、小学老师表示,之前从来没有到过真正的“大学”参加过培训,有种圆梦大学的感觉。

3.送去了教师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

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呼唤教师合作的文化,教师合作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以整体正能量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在教师的群体中寻求支持、合作,在交流中感悟,在合作中提升。“国培计划”的实施,无疑为广大一线教师打开了另一扇交流合作的窗,进一步扩大了教师交流合作的区域、层次、类型。“国培计划”汇聚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同行,他们走到一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位教师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别人学习的对象。他们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

(三)促进改革:让教师教育走向成熟

1.促进了职前、职中、职后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的确立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教师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我国也逐步建立并完善职前、职中、职后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特别是在职后培训方面形成了教研室、“师徒结对”、公开课、校本教研等颇具中国特色的教师在职专业发展举措。

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保障性政策和举措,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2013年已在部分省市试点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明确规定每5年进行一次教师资格注册认证工作,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其中中小学教师每5年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继续教育则是一项必要条件。至此,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已经形成教师个体自主学习、学校校本研修、培训机构定期主题培训等三位一体的模式。

“国培计划”以其品牌、影响力和高规格,引领各地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职后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推动了教师职后培训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同时,“国培计划”对教师教育的职前、职中培养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促进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教师培训新模式的建立

“国培计划”已经逐步打破“理论取向”和“实践取向”的二元对立局面,建构了基于“转化取向”的培训目标和课程目标。“理论取向”的培训目标,背后是“理论逻辑”,它试图告诉教师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实践取向”的培训目标,依循的是“实践逻辑”,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通过前者的培训,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使教师“明事理”,进而学会“以理论的方式理解和表达经验”;后者的目标在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以往的培训常常纠结于理论与实践两种取向的对立和冲突,缺乏基于“转化逻辑”的“转化取向”。所谓“转化逻辑”,是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在相互转化过程中共同分享和遵守的一般形式、结构或内在法则。所谓“转化取向”,聚焦的是如何把“培训内容”转化到被培训者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去,转化为教师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转化过程对被培训教师来说,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对其原有实践方式及与此相关的理论进行改造的过程。这种改造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改造,涉及的不仅是认识和观点的改造,还包括对教育信念与思想方法的改造。

基于转化取向,“为转化而培训”已经成为“国培计划”的培训目标。201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要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所以,2013年开始的各项“国培计划”项目,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践性课程都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理论性课程也尽量贴近一线实际,为“转化”进行理论引领与铺垫。这样就告别了“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而是建立了两者之间有效转化的张力。特别是“影子学校”实践研修、回岗“校本研修”,“名师工作坊(工作室)”,观摩示范课,研课、磨课等实践性课程的开始,有效地促使了教育理论向教师教育实践的转化。

3.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深度合作的教师教育培养培训模式

“国培计划”有效推动了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最直接地表现就是加强了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国培计划”实施的五年来,安徽师范大学专门建立的“国培计划”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就达50所,而且每年都与这些基地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联系与合作的范围早已超过当初的“国培计划”项目领域,已经广泛涉及学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素质教育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已经从原先的单向输出发展为现在的双向输出、输入,多维度立体式合作的局面。

五、项目经费执行情况

对于培训经费使用,严格按照“国培计划”的文件精神以及省教育厅和财政厅有关“国培计划”文件要求,在培训经费还没有下达前,我校职能部门预先制定出培训经费使用预算和使用计划,报学校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前期,在经费没有到账的情况下,学校自筹资金暂行支付,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经费严格执行项目经费使用程序,由分管领导和项目负责人统筹管理,专人负责审批,确保专款专用。

六、项目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一)项目实施的思考

5年来的培训工作,培训经验不断积累,培训质量不断提升。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工作。比如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市县教育局及中小学幼儿园的联动机制?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参训学员的工学矛盾?如何进一步提升网络及返岗实践研修的实效?如何更好地突出实践导向培训模式?这些问题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思考并加以改进。

完善项目实施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有序顺畅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厅主管部门、培训院校、地市教育局、参训学员所在学校之间的协调,明晰工作职责、搭建沟通平台、完善工作机制。

2.进一步选派好教师参加培训。按照“国培计划”的要求,认真遴选教师参加培训,科学安排培训时间,给参训教师更多的支持,使他们能够走得出、稳得住。

3.进一步总结经验提升培训实效。全省层面进一步总结培训经验,不断提高培训实效,切实贯彻好“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国培计划”宗旨。

4.进一步挖掘典型加强内外宣传。总结挖掘我省“国培计划”工作的经验做法,选树培训院校先进典型和优秀学员典型事迹,形成一套能够反映我省“国培计划”工作水平的材料汇编,加大对内对外新闻宣传的力度。

5.进一步推进“国培计划”的理论研究。设立“国培计划”研究课题,着力从理论高度解决现实问题,鼓励专家和管理者参与申报,召开全省理论研讨会,遴选优秀研究成果汇编或出版。


  


安徽师范大学  |  继续教育学院  |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地      址: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     话:0553-3869030





继续教育学院
微 信 公 众 号